|
四月下旬,台州市通报了部分违反公车管理使用规定的典型问题,对于勒令禁止公务员“公车私用”行为,百姓一片叫好。但行政组织中的“搭便车”行为又何止如此,比如滥竽充数、公物私用、行政不作为等等,不一而足。
行政组织中都有哪些“搭便车”现象?搭便车,顾名思义就是群体中部分成员不付出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。比如两个部门共同开展某个重要项目,理应双方合理分工、相互合作,但因一方在相关领域更为专业,另一方就做起了“撒手掌柜”。若项目失败,就急忙推卸责任;若顺利完成,便也跟着沾光。再如公职人员利用公款吃喝、娱乐,美其名曰“接待”等“搭便车”行为,无形中加大了“三公”经费的支出,导致行政成本的浪费。那些坐上“政府公车”的公职人员,慢慢演变成了“免费乘客”,一心利己,不求进取,不思奉献,终将导致政府“公车”负累过重,偏离了为民服务的正轨。
“搭便车”问题,究其根源是利己主义、机会主义在作祟。如何有效遏制该现象,笔者认为可以“思”和“考”两方面着手,理论实践两手抓。一方面要以学正思,通过理论学习“根治”思想观念上的惰性。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,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、座谈会议,净化思想、坚定信念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既为公职人员,就该以为民、务实的基本原则自我严格要求,坚决抵制“事不关己、高高挂起”的堕怠之风,以积极的思想引导优良作风,从思想上自觉抵制“搭便车”行为。另一方面要以考正身,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考核制度、严厉奖惩,保证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性。作为检验工作、区分良莠的重要手段,考核工作不能流于形式,应该将领导监督和同事压力相结合,形成客观的量化结果,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严明的奖惩。例如,笔者所在地区开展的后进干部“回炉再造”工程就是一项成功的整顿措施,对于后进干部的惰性起到很大的治疗作用。以“思”带动“考”,以“考”强化“思”,让“搭便车”行为无所遁形。
整顿“搭便车”行为注定是一场持久战,不可能一蹴而就,但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,这种现象必将得到有效抑制。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“政府公车”源源不断的动力,滴水成海、集腋成裘,小作为、小奉献都会汇聚成大力量,让政府“公车”更稳、更快地行驶在为民服务的康庄大道上。
黑沙盒子 http://www.heishabox.com |
|